菲律宾遭到台风重创,欧美却齐刷刷看向中国?菲律宾洪水受灾严重,洪水淹没街道,灾民纷纷挤在避难所,断电城镇一片漆黑,而欧美网友的评论却出奇一致,中国在哪儿? 台风“韦帕”过境,菲律宾满目疮痍。141万人受灾,避难所人满为患,断电的城镇陷入漆黑。按理说,这正是国际社会伸出援手的时候。万万没想到,欧美网友的反应却有些出人意料,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中国,在网络上齐声质问:“中国在哪儿?怎么还不帮忙?” 回看过去,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,称得上及时且慷慨。2013年台风“海燕”来袭,中国第一时间捐赠了价值200万美元的物资。到了2021年台风“雷伊”,中国更是直接派出救援队,携带价值千万人民币的物资深入灾区。 当时,许多灾民高举中文标语,喊着“救命恩人”的场景,至今仍有不少人记得。灾后重建之外,平日里的援助也实实在在,中国援建的马卡蒂大桥,直接将马尼拉部分市民的通勤时间缩短了八成;疫情期间,中国也曾向菲律宾提供疫苗。 可就算中国对他们再好,在慷慨解囊,换来的还是不信任,堪比“农夫与蛇”,尤其在南海问题上,菲律宾的态度变得很快,不仅小动作频繁,甚至跟随美国搞联合巡航,直接触碰中国的底线。 菲方曾单方面撕毁中菲铁路合同,导致中国企业蒙受上亿美元的损失。他们国内的舆论也非常矛盾:过去收到中国援助时,指责政府“向中国低头”;如今灾情严重,又暗暗盼着中国出手。这种一边拿好处,一边“背后捅刀”的做法,这谁敢再去帮助。 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些欧美国家和媒体的态度,更让人耐人寻味。当灾难发生后,他们的援助和嘴上说说没什么区别,美国仅承诺了象征性的25万美元,法国、加拿大等国也多是口头慰问,他们自己不急着掏钱,却热衷于向中国喊话,觉得中国的理应去援助。 菲律宾曾是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地,一些西方国家自认为对其负有“特殊责任”,但关键时刻又不想出力,于是便将矛头指向中国。 早在2013年“海燕”台风后,许多媒体就曾选择性地放大中国初期的援助金额,却对其他国家的援助规模轻描淡写,刻意制造出“中国做得不够”的舆论氛围。 这种长期的舆论塑造,无形中培养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援助的“惯性期待”,似乎只要菲律宾有难,中国就必须第一个冲上去。他们自己的国家遇到灾害时,从未要求别国必须如何;而一到别处有难,便习惯性地将责任推给中国这个“新兴大国”。 面对这番景象,中国这次的反应显得格外慎重。国际援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舍,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;人道救援不是一项没有条件的义务,人情往来也并不是理所当然。 这次,中国网民表现出一致的冷静,大家心中朴素的逻辑很简单:你对我好,我加倍奉还;你背后捅刀,我为何要以德报怨。 或许,中国也在观察菲律宾的真实态度,看看他们是真心求助,还是想借救灾缓和局势,过后继续挑衅。 如果援助换不来尊重,反而可能被当作理所应当,那么这种援助的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。更何况,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,资源也并非无限,自身的防灾减灾任务同样艰巨。 人道主义精神固然重要,但平等、尊重和互惠才是其得以延续的基石。对菲律宾而言,与其总是指望外部援助,不如切实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能力。 别总觉得 “灾难面前,中国肯定会救”,这想法不光幼稚,也太高看自己的战略位置了。一次次把中国拉进地缘摩擦,就该想到,总有一次,我们不会再出手,这不是停止援助,而是中国懂得自重,现在站在 “洪水” 中央的,不只是菲律宾的房子和田地,还有它自己亲手搞砸的合作机会。